“字”从遇见你
哎哟,那个字儿怎么写来着?
有一个字,从来都是居于核心——“中”。这一个顶级汉字,它像极了一面随风飘扬的旗帜。
它的右半部分是一只手,手中的细杆是什么呢?这个字,是“笔”。自从毛笔出现后,中国人似乎一下子找到了文化的方向。
传说黄帝发明了车,因此人们在他的名字前面冠以“轩辕”二字,纪念这伟大的壮举。
……
以上内容皆来自央视系列纪录片《“字”从遇见你》(第一季),25个字,25集,每个字都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气息,具有着深远的文化内涵。一季看下来,着实令人大开眼界尽涨知识,汉字原来这般有趣味。这部纪录片,可谓是一部迷你版的百科全书。
那一个个形象如图的文字符号,于我而言其实并不陌生。有一段时间和一群小伙伴,师从八十高龄的刘显佑先生,探寻甲骨文的奥秘,醉心于那些甲骨文字里的故事。
甲骨文字中,最钟爱的当属“安”字。初见,便有一种怦然心动之感。我曾在《读“安”》一文中写到:她像极了古籍里的女子,起笔轻轻一落,那一点,便似女子眉间点下的美人痣,莞尔动人。撇点,宛若女子身形,花前月下,身子半蹲,微微前倾,双目微闭,嗅花陶醉一番。一撇,又如女子不疾不徐,行至半途,悠悠然收住莲步,回眸生花。而最后的一笔横,则如她头上别致的玉簪,轻轻穿过高束的发髻,又像古琴上的一丝弦,轻拨出了岁月的古意。
古汉语词典中,“安”,作“安定”“舒适”之意。古往今来,鸿信往来时先问一声安;岁月更迭,季节更替,唯“安”永恒;赠予客套千言,莫若一句“愿安”。就连春节流行互赠汉字,“安”用字频率都居于榜首,家人朋友健康平安,国家社会长治久安,是人之所愿。虎符缠臂,端午佳节,不祝快乐,不道贺喜,互送“安康”。
光阴里,喜欢提笔,在宣纸上临着“安”,纸上仿佛描摹出那位女子端庄秀丽的身姿,孑然独处时的静气,眉宇间的淡然从容。在一笔一画中,躁动不安的心,也便渐渐收敛,随之静安了。室有一女,即是心安。“安”,多么抚慰人心的一个词呀!
跟“福”“乐”有着同等待遇的“喜”,亦是个讨人欢心的词。甲骨文“喜”,上面亦为鼓形,置于一个台座上,逢喜事时,当然以振奋人心的鼓乐助兴,“喜”,本意便是喜乐。《说文解字》中,喜,乐也,从壴从口。凡喜之属皆从喜。
“喜”,瞧着就喜感十足,立着的,仰卧的,鞠躬的,趴着的,正的,歪的,倒栽葱的,有独乐乐的,也有双双乐呵呵牵手的,更有三五成群围拢一圈,吆喝着跳踢踏舞的,各个咧嘴露牙大笑,憨态可掬,令人喜上眉梢。这么多的“喜”字爬上纸面,即便是“密集恐惧症”患者,心头亦是喜上几分,是呀,谁会嫌弃它多呢,这么多形态各异的“喜”,像是仙女姐姐从天洒下的“喜”花花,这天降之喜,真想一团抱住,嘻嘻“喜”个够。那年毕业季,彼时正处“甲骨文”热恋期,赠予学生的毕业礼,便是书写甲骨文字的纸扇,出现率最高的自是各种“喜”,自带喜气,敲锣打鼓,纷至沓来,简直就是一场大型的毕业狂欢会。
喜气洋洋,欢天喜地,喜笑颜开,皆大欢喜,这些带“喜”的词总能使人不自禁地扬眉。结婚时是双喜,就连寿终正寝的白事,被称为一“喜”,亦是由来已久。称“丧事”为“喜”,据说受庄子的思想影响,虽为妻子离世而伤心,但生老病死乃自然规律使然,应该学会释然。因而“喜丧”一词中表达的是古人对逝者的祈愿以及对人离世后的情感寄托。历史悠久富有内涵的汉字文化,岂是一言两语可以言清道尽的?
与之交往甚繁的是“葉”。繁体字“葉”,为象形字,看似一幅图画。仅凭一个字,就可以想象出枝叶繁茂的景象,带着生机与盎然,这般富有妙趣。隶书加上形符“艹”,演变为形声字。“葉”,用处大,我的书法作品完结时,都需要它的“盖章终结”,因而特意寻了位小有名气的老师篆刻一枚,印章上的甲骨文“葉”,叶片丰润,朴素安静。虽偶尔印于宣纸一隅,但纸面因它的加入,便带了灵动和欢喜,亦是有了锦上添花之感。
踏上文字发现之旅,“字”从遇见你,我们惊喜地发现,我们所寻觅的,汉字中的“美学”,文字里的记忆,不就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朴素、自然、温润以及家国情怀吗?
“字”从遇见你,今天你写字了吗?(作者 叶蓓蕾)
(编辑:陈良和)